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新闻网
淅川县法院荆紫关法庭地处豫、鄂、陕三省接合部,有“一脚踏三省”和“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近三年来,该法庭共受理民商事案件585件,其中调解结案551件,调解率达到91%。特别是由法庭牵头协调与湖北省郧县南化法庭和陕西商南县湘河法庭签订的豫鄂陕交界处三地法庭司法协助协议,合力解决纠纷,很好地服务了三地群众,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左脚踩的是河南、右脚踩的是湖北,后脑勺是陕西”,当地人是这样形容荆紫关的。为了解决好这片“真空地带”,在淅川县法院党组和荆紫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荆紫关法庭牵头协调与湖北省郧县白浪镇法庭、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法庭,实行“三庭联防联调联治”机制。2007年3月,在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承包工程的河南人梁某驾车,碰伤了陕西人左某,梁某不肯赔付医疗费,左某告到了法庭。由于被告梁某一直不露面,开庭采取了缺席判决。两年后,左某再诉梁某付二次医疗费,这次该法庭委托河南的荆紫关法庭办案,很快为左某要回了6000元费用。
仅今年以来,荆紫关法庭共受理涉“三庭”居民民商案件98件,其中调解结案76件,所判决案件无一发还改判,并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人民法院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陕西《华商报》均对这一创新做法进行了报道。
“从事法院工作近20年来,我觉得审判工作说白了就是做‘人’的工作,法官只有真心诚意地为当事人排忧解难,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荆紫关法庭庭长王葆兴谈到法院的工作时深有感触地说。
2008年,为了河南省淅川县西簧乡柳树村一荒山承包经营权的案子,荆紫关法庭经多次调查取证,将“巡回审判庭”开到了柳树村,经多次协调,案件得以圆满解决。“要不是你们法官出面,我们可就上当受骗喽!”案件审结后,70多岁的姚小凤老人拉住法官的手激动地说。
□通讯员 王 彬 张长海 宋淅平 本报记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