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日报》:病榻上不停息的手机铃声

——记桐柏县人民法院执行员郑伟

发布时间:2011-08-31 08:20:34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

本报记者 党华 通讯员 王彬 王戬

如果把桐柏法院执行员郑伟8年间办结的900余起执行案件卷宗摞起来,恐怕要有3人多高,而且无一错案、无一上访、无一被投诉。2011年3月11日晚,从执行现场回到家后,腹部的胀痛让郑伟再也无法坚持。入院后,他被诊断为急性肝衰竭和早期肝硬化今年4月7日转入市中心医院治疗。即便如此,他手边的电话还是响个不停,在他心里,当事人的案件永远比自己重要。

“他办案件比我还操心”

申请执行人赵先宇拿到郑伟为他执行到的赔偿款时,激动得热泪盈眶:“郑伟办案件比我还操心。”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赵先宇的儿子被一辆信阳籍的大货车撞伤治疗无效死亡。法院判决车主赔偿老赵各项损失11万余元。判决送达后,肇事车主避而不见。为执结该案,郑伟多次前往信阳调查摸排。2005年8月的一天,在前往唐河县办案途中,一辆满载货物的蓝色大货车迎面驶过,已经把车辆和车主模样刻入脑海的郑伟眼前一亮,连忙掉头追了过去。经确认正是肇事车辆和车主本人。面对突然出现的郑伟,车主放弃了最后一丝侥幸,履行了判决书确定的义务。

在多年的执行工作中,郑伟对案件总是比当事人自己还主动、还操心。他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甚至是家里的座机号码都告诉当事人,“不管啥时间,只要有情况尽管给我打电话”。

“他真是个拼命三郎”

强制执行的案件,对抗性强、风险性大。有时,执行一线不是战场,却险似战场。

家住桐柏县淮源镇的穆某因琐事将邻居打成轻微伤,被法院判决赔偿8000余元。执行中,穆某软磨硬抗,后来,又干脆出外打工。2010年4月,躲在县城打工的穆某突然在工地上见到了郑伟等人,心虚的他翻越2米多高的工地围墙往河边跑去。郑伟见状,一口气追出三四里路。看着渐渐迫近的郑伟,穆某彻底没了底气,瘫倒在河岸上。穆某被带上警车后对郑伟说:“你真是个拼命三郎,我服了!”

“执行工作是兑现法律文书、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后环节,也是矛盾对抗最激烈的环节,郑伟坚信邪不压正,坚守执行人员的气节和勇气,敢于碰硬,一件件“骨头案”、“钉子案”就这样迎刃解决。连续多年,他都是桐柏法院执行局办案数量第一名。

“他办案最讲究执行效果”

在执行局,和郑伟搭档的是50多岁的姜文林。让老姜印象最深的,是郑伟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不把‘调解优先、化解矛盾’贯穿执行始终,即使案子结了,也只能是个‘半拉子工程’”。

桐柏县城关镇孟令红骑自行车被三轮车撞倒并从身体上轧过。三轮车主周瑞祥事发后携妻带女外出打工,法院最终缺席判决周瑞祥赔偿孟令红各项损失共计42489元。郑伟找到周瑞祥的父母,周父拒不配合。2010年11月11日,郑伟用车先把孟令红带到周瑞祥家了解周家的困境,再把周父拉到孟令红家。面对孟令红病魔缠身、家徒四壁的情景,周父一句“都是苦命人”的叹息,引得两家放声同悲。周父表示愿意先筹借一部分钱给孟令红治病,孟家也表示愿意放弃部分要求,这个棘手的案件最后得以和解。随后郑伟积极向院领导汇报,为孟令红申请司法救助。2010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4000元救助金发放给了孟令红。

郑伟是个对工作标准永不满足的人。姜文林说,“不擅调解,执行只成功一半”是郑伟的口头禅。其实,这正是郑伟和他的同事对“民本司法、和谐执行”理念的诠释与追求。

 

 

责任编辑:ZN    

文章出处:《南阳日报》2011年8月31日第A2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