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法院工作,我个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最能直接接触到社会底层矛盾——夫妻离婚、赡养老人、邻里关系等各种纠纷,这些纠纷后面透露出一些冷暖人情让我体会很多,就拿我接触到的两个老人说起吧。
那天上午还没到上班时间,我看见两个70岁左右的老人颤巍巍的在单位院里来回走动——很显然他们有事,所以我走过他们身边时放慢了脚步。
“同志,问个事……”
“你们有啥事?”
“孩儿们(子女)不养我们老俩,咋办呢?”老汉说道,
我听后,猜到很可能是子女赡养父母的事。我就让他们来到立案大厅坐下,让他们把事情说的更明白些。
“你们住在哪儿?离这儿远不?”
“谷里村,离这不是很远。”
“那你们俩咋过来的?”我知道那个村离法院有十几里远。
这时候,两位老人互相看了看对方,都没说话。停了一下,老汉说:“我们没有钱坐车,只好五点多起来,地走过来的。”我一听这,心里还真不是滋味——这么远的路,俩老人得多长时间走啊。
“你们一共有几个子女?”
“五个儿一个闺女。”刚才一直没出声的老太太接上话。
“他们都成家了吧?”
“早都成家了,最小的孙子都快十岁了。”老汉说。
按照常理讲,子女们都成家了,也有自己的孩子了,更能体会到老一辈的苦,五六个子女养活两个人应该不是问题吧,我就让这俩老人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道一遍,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老人六个子女,最大的是女儿,现近50岁,外孙都结婚生子了,用姑娘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己有心赡养老人,但是年龄大了,没有经济条件,自己还得靠孩子们(养自己),没这个能力养老。五个儿子条件都不错,有的做些生意,有的做建筑,但问题出在大儿子身上,大儿子有钱有房,有两个女儿,但是,大儿子一直认个死理——自己没有儿子,不应养老。就是老大的这个理,为后面四个儿子都留下充分的借口——老大不养,我们小的也先等着(没义务养老)。
“有没有让熟人给他们讲讲道理啊?”
“咋没有啊,可是孩儿们都有理,我们没办法,最近半年吃的粮食都是借的。老汉叹口气说。
“我有气管炎,平时不敢看病,没有钱。”老太太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尽管有六个子女,尽管他们的条件都可以,但是年欲七旬的老人一日三餐没有保障,有病更谈不上就医了。
我一时接不上话,安慰他们也不能解决老人的实际问题。
“我们不告他们,告他们对他们影响不好,再说孩儿们都有小孩,别给他们找麻烦。我们只想让他们给俺俩点粮食就行了,够吃就中了。”
老人的这句话让我更难受。老人顾及子女的感受不愿打官司,可是做子女的怎么不为老人想一想呢?
我们之后又聊了一会儿,我告诉他们,这里是法院,只有起诉他们我们才能处理这事,不然我们不能硬性要求他们做些什么。
老人一听这,连忙说:
“我们不告他们,别给他们添麻烦啊!”
……
我只能劝他俩先回去,先让村干部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之后再考虑是否起诉,老人听后点点头。
老人起身走的时候,一再叮嘱我:
“我们不告他们,别找他们的麻烦啊。”
这句话重复了好几次,生怕我忘了,生怕他给子女们添“麻烦”——可怜天下父母心,可作为子女为何不能体谅呢?
后来,我没看见老人再来,或许子女们知道自己错了,开始尽自己的义务,或许村干部为老人做主把事情办妥了,不管如何,我都希望俩老人的生活有保障,不要为这事奔波。
但是,我却忘不了老人的叮嘱,这是父母的一片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