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提
通 讯 员 刘伟 卢国伟 王彬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永恒的主题。近年来,全市两级法院通过抓队伍提高业务能力,抓管理规范司法行为,抓质量促进司法公正等各项举措,将案件质量比生命,视公正司法为天职,奏响公正司法最强音,取得了扎实成效。
抓队伍 提高业务能力
8月26日下午,市中级法院视频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大家都在认真聆听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轶所讲的侵权责任法释读。各基层法院800余名一线法官也通过视频传输系统收看了王轶教授的讲课。
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市中院创造性地实施领导带动计划,每个季度由院领导亲自走上讲台给全院干警授课,提升干警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每月挑选业务骨干登台传授办案技巧和工作经验,形成了比学赶帮的热潮;定期举办刑事、民事、行政业务法官及人民陪审员培训班,提升大家的法律理论和审判实务能力;适时邀请国内著名法学专家教授来院进行新法解读,讲解法律适用相关问题,提高法官解决疑难案件的素质。
两年来,市中级法院共组织院领导授课12次,邀请法律专家、法学教授来院授课14次,组织业务骨干登台授课30次,举办各层次业务培训班58期,2000余人次,通过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扎实推进岗位练兵,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和司法技能,为确保司法公正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抓管理 规范司法行为
今年4月份,市中院成立了审判管理处,各基层法院也成立了相应的审判管理机构。今后,全市法院案件的审限提示及催办、督办,审判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案件审判质量的评查及通报,典型、疑难案例的研讨,审判态势的研究、分析等工作都将由审判管理部门统一负责,这将促进全市法院司法队伍、司法政务、司法业务三大系统形成合力,为实现司法公正提供了机构优势和制度保障。
在抓管理规范司法行为方面,全市法院深入开展“制度创新年”活动,完善司法质效评估、队伍及个人绩效评价、司法政务目标管理“三位一体”的司法绩效考核体系,继续实行季度通报、半年讲评、年终总评排序,促进全市法院工作健康发展。把案件评查作为提高办案质量的重要抓手,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评查案件1590起,分析讲评共性问题,通报批评个性问题,强化动态监督。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科学设置均衡结案率、审限内结案率等指标,形成符合审判规律的收结案动态平衡机制。制定“个案流转监督管理办法”,实行“后手监督前手”制度,加强审判节点跟踪监督控制,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流程,提高审判管理水平。
抓质量 促进司法公正
“对人民法院来说,案件质量就是生命,我们一定要在确保案件质量上下大力气、下狠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司法公正,满足群众期待和要求。”市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庞景玉多次这样强调。
近年来,全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进一步强化案件质量意识,让质量意识体现在每起案件的审理、执行中,体现在审判、执行案件的各个环节上,以质量保公正。一审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多调少判,判决从严”原则,二审坚持“依法维持,慎重改判,严格发还,强化调解”原则,规范审级监督。出台规范审判执行工作的意见和类案裁判规范,强化业务指导。围绕提高服判息诉率、降低发回改判率目标,实行一般案件层级把关、复杂案件业务口联组研究、疑难案件审委会集体讨论和审判规范制度,强化各层级责任意识,切实提高案件质量。对发回重审和改判案件,实行基层法院异议审查确认和季度通报讲评制度,开展上下双向监督。三年来,全市法院的一审息诉率保持在90%以上,今年的上诉发改率同比下降了0.41个百分点,申诉率下降2个千分点,案件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促进了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