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党 华
通 讯 员 卢国伟 常照军
三国时,诸葛亮躬耕卧龙岗三分天下,留下了千古传奇。现如今,卧龙法庭的法官们奔波在卧龙岗上,为民、护民,解民忧、化民争、助民困,书写了新的传奇:收案比上年度减少15%以上,调解撤诉率在80%左右,被群众誉为“爱民法庭”。
以人为本护学子
“刘法官,谢谢你,你不但帮我解决了问题,又不影响我们的学习!”在卧龙法庭刘华法官的办公室里,一名青年学生激动地说。
这名道谢的青年是南阳师院在校生王某,在市内骑车时将同校另一女学生撞伤,该女生住院4天,花费医疗费千余元。为医药费双方争执不下,受伤女生无奈将王某起诉至卧龙法庭。
承办此案的刘华法官先后打电话、发短信与王某进行沟通,但王某以学习忙为由不到庭应诉。如果单纯就案办案,开警车到学院送达应诉手续势必会引起学生们不必要的猜测和议论,影响原被告双方的学习。为此,刘法官和同事一道步行来到学院,通过辅导员将王某叫到辅导员办公室,用女性特有的柔情,仔细向王某讲解法律知识,评析事故责任的承担,终于使王某答应承担相应的费用。
法官比亲人还亲
“谢谢你们派车送我回到了老家,要不,我可能就死在外乡了,你们比我的亲人还亲呢!”回到安徽老家的陈秀英老太太拉着卧龙法庭法官的手,嘴里一个劲地道谢。
原来,82岁的陈老太太靠捡破烂把两个儿子养大成人,大儿子在外打工,居无定所,而小儿子张某对老太太不管不问,老人只好到处流浪。生活陷入困境的老人在人们的指点下来到卧龙法庭,口头要求张某每月支付赡养费300元。
卧龙法庭非常重视,接受了老人口头立案并免除了诉讼费用。立案后,法官们来到张某所在的办事处、村组了解情况,同时与街道办、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一起去张某家中走访、调解,最终打动了张某,与老人达成了调解协议,母子二人尽释前嫌。
卧龙法庭始终把“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办案的每一个细节中,受到上级法院和当事人的好评。三年来,先后被市中院评为优秀法庭,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