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文杰 通讯员 张长海
“我左脚踩的是河南,右脚踩的是湖北,后背对的是陕西。”近日,站在淅川县荆紫关镇白浪街的“三省友谊纪念亭”前,淅川县法院荆紫关法庭庭长王葆兴对记者说。
淅川县荆紫关镇与湖北省郧县、陕西省商南县同处豫鄂陕三省接合部,人民往来密切,互通有无,但也常因田边地界、儿女婚姻、经济贸易引发矛盾,给三地法院审理和执行带来阻力和不便。为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去年5月,经过多年探索,荆紫关法庭与郧县法院南化法庭、商南县法院湘河法庭联手建立了解决矛盾纠纷合作机制,有效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
三省交界
为了办案亲情牵线
一条白浪街,三省风情现。这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迥异的风俗习惯,再加上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当地群众时常发生矛盾纠纷。
2006年,家住荆紫关镇史村的孙某与郧县白浪镇的赵某发生纠纷被打伤,赵某拒绝赔付医疗费用。孙某将赵某告到了荆紫关法庭。当法庭人员找到赵某时,赵某不但不配合法庭调查,连相关法律文书也拒绝签收。由于被告赵某一直不露面,法庭采取了缺席判决。
该判决文书生效后,在执行时,荆紫关法庭办案人员多次受阻,并且还遭到一些人员围攻,导致案件无法执行。无奈,办理此案的王葆兴找到了赵某的亲戚从中协调,这才促使赵某赔付了孙某的经济损失。
“前些年,为了提高办案效率,我们常常会通过亲情、乡情等可调动利用的关系,帮忙协调解决。实在协调不下来的,就需要层层报批上级法院,一个流程下来,起码也要两个月,不仅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更不利于当地的稳定。”王葆兴说。
能动司法
三地实行“三联”机制
为了便捷、高效、及时地化解矛盾纠纷,在淅川县法院党组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由荆紫关法庭牵头,积极协调与湖北省郧县南化法庭、陕西省商南县湘河法庭联手,实行“三庭联防联调联治”机制,三方联合签署司法协助协议。
三方的司法协助范围为通过上门拜访、电话预约和每月一次的轮流联席会议,协助对方调查取证、现场勘验、调取有关资料;调配可利用的民调网络资源,协助调解;采取强制措施时予以积极配合等实行携手联动,实现优势互补,为迅速及时办案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个办法很管用,深受当事人的欢迎!”对此,陕西湘河法庭庭长郭松伟非常满意。2011年3月,在商南县白浪镇承包工程的河南人张某的工程车碰伤了陕西人王某,张某不肯赔付医疗费,王某告到了法庭。湘河法庭委托河南的荆紫关法庭办案,很快为王某要回了6000元费用。
仅今年初以来,荆紫关法庭便受理涉“三庭”居民民商事案件48件,其中调解结案46件,为维护三省界边地区的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
优势互补
司法联动无缝对接
为了把司法协助常态化、制度化,他们还实行月通报,定期召开会议,实现区域间司法信息互通、共享,共同构筑大平安格局。
有了这个“三庭”联动,老百姓的权益不仅能够得到及时维护,而且安全上也有了保障。家住三省交界地,四个女儿婚嫁三省,素有“三省总督”之称的郭二贵深有体会。去年底,他的小女儿退婚一事,是豫陕两地法庭办案人员的积极配合才得以顺利办结。
2011年2月,豫鄂两地发生的一起涉及人数较多的群殴事件中,在两地法庭努力下,刑事附带民事部分成功达成一致,及时调处了矛盾纠纷。荆紫关镇党委书记邓文清说:“这个司法协助协议签订得太好了,太及时了!”
“虽然在行政上分属豫鄂陕三省,但在为人民服务上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对此事给予了极大关注支持的淅川县法院院长丁建民说,从2008年的初步尝试探索到2010年5月的三省“三庭”司法联动合作机制的建立,把由过去的靠亲情、友情、熟人办案,创新为一种长效工作机制。它不仅能够及时有效解决矛盾纠纷,减轻当事人诉累,特别是在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办案效率、增强司法公信力上成效显著,实现了三省司法联动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