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金伟
“西峡法院在服务企业发展上,干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建立服务企业‘绿色通道’,很值得推广。”年初市“两会”期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孙丰年在参加西峡代表团分组讨论时,对过去一年西峡县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在服务企业、保障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创新和成效给予高度评价。他勉励市县两级法院要继续把服务好辖区企业发展作为服务“四个带动”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立足审判职能,创新机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力助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绿色通道”
企业发展的“及时雨”
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推进,西峡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了100多家,该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来自工业企业。“抓住了服务企业这个关键,也就找准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西峡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宋长青说。
近年来,该院为涉企案件开辟优先立案、优先保全、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诉讼“绿色通道”。在立案时,针对诉讼能力较弱的企业加强诉讼指导,协助其及时搜集证据和保全财产。在审理时,实行集中审理模式,由业务熟练、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企业管理知识的审判人员组成涉企案件专业合议庭,实现案件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在执行过程中,落实执行局长责任制,由执行局长亲自把关,优先部署,确保执行程序合法,执行措施适当。特别是对涉诉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西峡县法院党组成员、民二庭庭长陈永江告诉记者,2010年以来,为支持企业的发展,该院加大债权清收力度,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案组,20余次跨省巡回办案,化解了10多起难案、骨头案,追回债权1800余万元。
“诉前调解”
助推双方企业“共赢”
“为了避免纠纷进入司法程序给企业带来经济上和名誉上的损失,我们抽调经验丰富的审判人员从事诉前调解和速裁工作,争取通过立案法官的诉前调解,将涉企纠纷解决在立案前。”主管立案工作的副院长权波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西峡法院开展“立案预调解”工作情况。
该院加大涉企案件的调解力度,在工作中灵活运用多种调解方法,将大量涉企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尽量减少企业的诉累。在办理西峡某公司诉郑州市某企业工矿产品购销合同纠纷中,在被告银行账户冻结后,被告企业急需使用被查封的账户向客户支付订约保证金100万元,否则将使上千万元的合同无法签订履行,承办法官电话主持调解,并在协议履行后,将该账户解封,既保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也避免了被告重大损失的发生。
2010年,该院的涉企案件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的达到85%以上,且95%以上及时得到了兑现。
“放水养鱼”
为困难企业注入“强心剂”
“在涉企案件审理中,我们不是简单的一判了之,而是要考虑到执行,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依法慎用拘留、查封等强制措施,在诉讼阶段尽可能依法采取保全措施,为执行提供保障,使企业合法权益得以实现。”西峡县法院主管民商事案件的副院长应泽栓告诉记者。
该院民二庭的张林增法官结合多年民商事审判工作经验,向记者介绍了办理涉企案件中形成的习惯做法:对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威胁但有对外债权的企业,强化执行措施,加大执行力度,尽最大可能帮助企业回收资金;对以企业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充分考虑经济形势的影响,根据案件实际,讲究方式方法,注重执行效果。特别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但资金链条中断,暂时不能偿债的企业,在做好当事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执行和解、资产抵债返租等执行措施,维持被执行企业一定的生产资金,帮助期恢复清偿能力,重获生机。
“结对联络”
搭建法院企业“连心桥”
该院结合全省“法官联系基层”和“走访千家企业”活动的开展,组织法官开展“结对”联系企业活动,随时了解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
去年以来,法院班子成员先后20余次深入西保集团、西铸公司、鑫龙公司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从审判、执行、法律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法律支持。依法稳妥处理因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合同纠纷等案件800余件,提出司法建议21条,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支持和保护企业发展,为辖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9200余万元。
2010年以来,该院共审结涉企刑事案件66起,判处犯罪分子71人,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共计2600余万元。在企业开展巡回审判36起,占涉企案件的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