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法院少审庭的叔叔阿姨们,感谢你们给我重新做人的机会,让我重新回到校园,重新感觉到家的温暖。这是我一生的转折点,从今以后,我一定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看着手中来信,一股巨大的幸福而又喜悦的洪流涌上心头,脸上也不由绽出自豪而又灿烂的笑容,只为那个因缺少温暖而一度迷途的孩子终于找到幸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第一次在看守所看到李昊,很难将眼前这个稚嫩、文静、白皙的孩子跟抢劫犯这样的词汇联系起来。面对保持沉默的他,我们的帮教工作一时陷入僵局,初次接触无功而返,他的冷漠茫然甚至让我无从猜测我们那一番番的大道理有没有在他心中激起点点涟漪。凭着在少审工作中练就的敏感直觉,我相信,这种沉默的背后,一定存在着他某些所不愿启齿的问题。
稍加了解,问题的答案似乎很简单:李昊父亲早年亡故,母亲常年外出务工,平时跟随伯父生活,其学习和生活难以得到严格管教,因此才会在没钱时一时冲动暴力抢劫他人财物。然而,随着案件审理和帮教工作的推进,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浮出水面:父亲亡故之前,李昊的父母就因感情不和闹起了离婚,母亲离家外出务工。这给当时年幼的李昊留下了阴影。之后李昊父亲突然病亡,李昊的爷爷奶奶对李昊妈妈颇有微词,认为如果不是她的离去,李昊父亲不会早死。这种观念有意无意地传输到年纪尚小的李昊脑中,使其对母亲充满怨恨,避而不见,并一次又一次拒绝母亲接他共同生活的要求。至案发时,母子二人已近三年未见过面。了解这个后,我涌起阵阵心酸,这个在缺乏温暖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早已习惯了冷漠和疏离。此时,我清楚地意识到,要有效开展帮教活动,必须以接续断裂的亲情作为突破点,用温暖、关心来融化李昊心中的层层坚冰。我们找到了李昊的母亲王霞。听说孩子出事,王霞立刻从外地赶回,四处奔走,赔偿被害人寻求原谅,力争孩子能尽量轻判。初次见面,王霞就忍不住痛哭失声:时至今日,孩子还是拒绝跟她见面。同样作为母亲,对于她忧心、痛心的诉说,我感同身受,更暗下决心:一定要消除这对母子之间的误解和隔阂,修复双方心灵上的创伤和裂痕,引导李昊走向正途。
全面了解案情后,初步判断,李昊犯抢劫罪成立,但是情节并不恶劣,劫获财物数量不多,且属未成年人,认罪悔罪态度良好,依照法律规定可以判处缓刑。然而判处缓刑的话,缓刑期间的监管问题至关重要,必须在判决作出前妥善安排。因此,帮教工作必须在判决前有大的进展。我带领庭里其他几个帮教经验丰富的法官多次到看守所,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再做工作,争取一点一滴的进展。案件开庭审理时,考虑到李昊及另一被告人案发前均为在校学生,还特意邀请了有高级教师职称的陪审团成员们参与庭审,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昊终于解除心结,敞开心扉,决心好好改造,重新做人,且同意与妈妈见面,尽力消除双方的误会与隔阂。
母子见面的日子选在了一个天气晴好的午后,地点是法庭办公室。当天,王霞在妹妹的陪同下早早守候,心情略有紧张,听到李昊从外面走来就忍不住潸然泪下,见了孩子更是不能自己,只能由妹妹代为解释种种事由。我送上热茶,劝慰良久,但倔强的李昊依然面容冷漠,不言不语,似乎不为所动,我看着暗自心急。直至王霞止泪,出言,李昊突然握住妈妈的手,先低声缀泣,随即泪如雨下,与母亲相拥而泣。此时,我仿佛听到寒冰块块碎裂,终于放下心来:或许还有误会没能解清,但母子之间已无隔阂,亲情的纽带得以完整接续,在无私母爱的温暖力量下,李昊的自新之路,已无需再做担心。
事情过去近三个月了,从李昊来信得知,获得缓刑后,他跟随妈妈生活,并且在妈妈的劝导和帮助下重新回到了校园,过上了一个学龄青年的正常生活。看着一个走上歧路上的孩子回归正途,看着一对出现巨大裂缝的母子关系得以修复,看着一个伤心、忧心的妈妈重新洋溢璀璨的笑容,我感觉到了由衷的喜悦和满足,作为一名少审法官,最令人欣喜的收获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