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法院城关法庭地处县城中心,辖涅阳、玉都、雪枫三个街道办事处及杨营镇,辖区人口达25万人,辖区面积大、人口多、经贸活跃。近年来,城关法庭全体干警在法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辖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牢记司法为民的宗旨,时刻把群众期盼作为第一要务,各项工作的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以来,共受理案件292件,审结270件,结案率达93%,其中调撤233件,调撤率达80%,为辖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绷紧队伍建设这根弦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是审判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对于基层法官来说,既要认真学习好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还要学习风土人情,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近年来,该庭紧紧围绕加强队伍建设这个主题,狠抓干警学习、教育培训和调查研究工作。坚持每周一下午的政治学习和案件讲评制度,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讲评重大复杂疑难案件,通过学习,全面提高干警政治业务素质。近五年来,该庭共有4名干警通过司法考试,全庭人员均达到法律本科以上文凭。同时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深入辖区,充分研究了解风土人情,研究办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写调研提意见。先后撰写的《民事案件文书送达问题浅析》、《浅议相邻关系案件的处理》等文章,在上级报刊载体上转发,有力的推动了审判工作。
弹好和谐司法这首曲
今年5月20日一大早,法庭门口锣鼓喧天,一老一少两个人手持锦旗往法庭里走,只见锦旗上印着两排金字:“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巧调善断化民积怨”。
这一老一少是一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少的叫杨申,是案件的原告,老的叫王六,是案件的被告。两人是侯集镇同村邻居,两家关系一直不错。去年2月3日,王六与杨申因经济纠纷,到杨申家争吵后发生撕打,致使杨申受伤,鉴定构成轻微伤。为此,杨申去派出所报了案,派出所把王六传到所里后,进行了批评教育,给予治安处罚,对民事赔偿问题进行调解,王六不服,极不配合,民事赔偿无法调解,于是杨申把王六诉至该庭,要求赔礼道歉,并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各项费用11000元。法庭受理后,对赔偿问题先行调解,但因当事人意见分歧大,调解没有成功。鉴于这种情况,承办法官不顾炎热酷暑,邀上派出所民警先后六次到原、被告家中,讲道理,讲法律,终于取得了双方谅解,同意调解,原告只要求被告到家中赔礼道歉,所有赔偿费用一笔勾销,被告同意签字后,亲自到原告家中道歉,双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法庭是法院工作的最前沿,担负着化解民事纠纷的最重要作用。城关法庭辖区正是全县经济发展快、矛盾纠纷多的地方,一旦纠纷处理不到位,必然会埋下不稳定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为此,该庭立足实际,探索出“背靠背”、“面对面”,坐堂调解与巡回审判调解相结合的方法,加大调解力度。近三年来,该庭案件的调解率均达到80%以上,有效地化解了纠纷,减少了矛盾。
唱好司法为民主旋律
“司法为民,不能讲在口头上,写在书面上,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要有切切实实的举措”。庭长郭云铁多次对同志们这样说。
今年4月份,城关法庭来了一个特殊的当事人,当事人赵某今年76岁,患有脑梗塞,不能正常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她坐着轮椅,由二儿子推着来法庭立案,状告大儿子不尽赡养义务。法庭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她,她用不清楚的话语,讲述了大儿子的种种行为,要求大儿子履行赡养义务。法庭接到案件后,迅速立案,通知其大儿子到法庭。大儿子到法庭后,一肚子委屈,诉说父母在分配家产时不公平,心理有怒气,就是不尽义务。合议庭在听到双方诉说后,对被告进行批评教育,举例子讲故事,谈亲情,讲法律,最终使被告消除了怨气,认识到错误,主动承认错误,表示积极履行赡养义务,案件撤诉。
近年来,该庭牢牢把握司法为民这一宗旨,积极落实司法为民各项要求。开展文明接待、文明执法活动,设立无障碍通道,要求接待来访当事人都做到耐心、细心、热心和诚心,树立好文明窗口。今年以来,对经济确有困难符合救助案件的6名当事人依法报请院长办理了减免或缓缴诉讼费手续,共减、免、缓诉讼费达5万余元,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开展假日法庭活动,共办案40件;开展了巡回审判活动,今年共巡回审判案件120件,巡回率达42%以上,通过巡回审判,走村串户,走进田间地头,拉近与群众的关系,增进感情,受到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