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吃过午饭后,笔者与埠江法庭的张跃进师傅进行了交谈,在交谈过程中,笔者不仅看到了他憨厚、正直、诚恳的一面,更通过他感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审判工作需要一个好的缓冲带……。
张师傅是埠江法庭的聘用人员,承担着法庭的门卫、卫生打扫、采购做饭、导诉等工作,看似这是一个打杂的活儿,却非常必要和需要。2011年夏,埠江镇林岗村的李某夫妻气冲冲的来到法庭要求离婚,法庭负责立案的同志觉得夫妻二人可能是在气头上,便耐心作双方的工作,希望他们再认真考虑考虑再说,可双方却一个劲儿的一定要离婚不可。这时正在门口打扫卫生的张师傅看到双方的情况后,便站出来说,年轻人,看我的岁数你们应该向我叫声叔,我也是过来人,冒昧地问一句,你们来离婚,老人知道吗?有小孩吗?会不会对小孩造成伤害啊?就是这一连窜的三个问题,问住了李某夫妻俩。后又经过张师傅站在长辈的立场上耐心的解劝,夫妻俩相视一笑,表示回家好好过日子,不再说离婚的事情了。
事情过后,法庭的同志向张师傅请教是如何说服双方不离婚的。张师傅的回答很是一味深长:“法官是国家工作人员,老百姓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与你们还是有距离的,即便想退步,但考虑到面子还是会强撑,另外你们有时候不便把话说的太直白了,但我就是一个农村老头子,有啥说啥,刚好填补了这些。”
笔者在这里把张师傅所说“填补”理解为“缓冲带”。在农村,很多当事人打官司,说白了就是在打“气”,即便觉得不值顾,但还是磨不下面子,这个时候司法柔性不足的缺点就表现出来了。如果当场或是法庭有这样一个“张师傅”,那么他的位置就刚好弥补了这种“柔性不足”,从而不仅拉近法庭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还增设了一条很好的“缓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