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当事人

  发布时间:2012-05-22 15:11:20


在立案信访大厅听到当事人唱过这样一首歌:“找点空闲、找点时间,背着铺盖,到法院转转。”我们听了会笑,可是笑过之后心头是否会掠过一丝酸楚?上访之所以成为群众寻求公正的途径,是因为在我们中间有些人太“官爷。”“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缺乏司法为民之心,使得当事人缺乏对法官的信任和尊重,继而失去了对法律的尊重,上访现象也就产生了。这种情况下,我们法官通过换位思考,设想假如我们就是当事人时在法院的所遇、所想、所盼,体味一下当事人心中的酸甜苦辣,从而转变自身思想,改进自身工作,用实际行动真正的为群众服务、为人民司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位朋友曾经给我讲述一次到法院立案的经历,前段时间,这位朋友受所在公司委派到外地某法院办理一起普通民事案件的立案事项,原本以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他始料未及。当地的立案法官第一次见到他时,说:“下班时间到了,明天再来”,将立案工作推到了第二天。第二天接待他时说“委托手续不全,不予受理”,让他回原地完善手续。当办理完委托手续返回来到该地时,这位法官又以缺乏必要的证据复印件为由不予受理。当他再次返回到该法院时,这位法官在训斥他缺乏经验,办理法律事务不专业后,才将立案材料收下。就这样前后跑了四次才办理完立案事项。朋友讲完自己的经历后笑着说:“你们法官真是高高在上的青天大老爷呀”。听完朋友的讲述后,我默然了,一个法官不经意间的官老爷作风使得人民法官的形象受到了影响和伤害。

全国模范法官陈燕萍同志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讲述了影响她终身的一次经历。那时陈燕萍刚刚参加工作。一个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日子,一位山东汉子王某,穿着单薄的衣衫蜷缩在法院的接待室门口。原来,他销售建筑材料给盐城李某之后,对方欠了他7万多元材料款不还。王某多次到盐城催要,李某就是避而不见。无奈之下,王某就到法院起诉。说如果这回法院帮他拿不到货款,他不知道回去以后如何面对其他债主和自己的妻儿。说这些的时候,当事人情绪十分激动,就在这时,陈燕萍的同事审判员唐玉兰给他递上一杯热水,并安慰了他一句:“你不要着急,事情总会得到解决。”仅仅两个小动作,便使这个山东汉子平静下来。之后,唐玉兰耐心地听他诉说完案情,做好记录,并当场立案。随后又很快领着陈燕萍与他一起找到了被告,帮他要回了这7万多元。陈燕萍根本没有想到:当天傍晚,快下班时,那人又来到法院,专门送来锦旗,并从棉袄里摸出一把雪亮的尖刀,摆在桌上,说:“原打算这次再要不到钱,我就不活了。多亏你们救了我!”

陈燕萍同志随后讲到,这一幕,给了她极大的震撼。她深深感到:如果自己仅仅是表现一般的关心,而不能站在有关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感受,怎么能算得上尽了责任、怎么能确保社会的和谐啊!因此,她得出这样的理念,并一直以此来告诫自己:“如果你本人案子缠身,你是什么心情?如果你家里的案子长期解决不了,你又会怎样?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打官司。”

两个故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法官有没有切身处地的为当事人着想,有没有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思考,会对我们的审判工作产生好和坏不同的效果,更会影响法官在当事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形象。

那么,如果我是当事人,我希望在立案信访窗口前遇到什么呢?

假如我是初次到法院打官司的当事人,当我走进法院时,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接待人员冷漠的面孔,而是亲切的笑脸;听到的不是生冷而简短的问话,而是耐心而专注的话语;更希望法官们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倾听我的心声、体谅我的遭遇,给我信心、给我希望,教给我必要的诉讼常识。

假如我是身体有残疾或者是为了追索赡养费、抚养费、赔偿款、农民工工资的当事人,我希望法院能够开通属于我们这些弱势群体的专用绿色通道,让我们尽可能地少上一个台阶,少走一段路面,少经过一个对于普通人来说十分容易,而我们却要耗费很多精力和体力才能通过的障碍。当我鼓起很大的勇气走进法院的大门,我多么希望得到法官的关怀和帮助,哪怕只是一句轻声的问候、一张善意的笑脸或者是一个热心的提示。

假如我是当事人,我希望…

此刻,从事立案接待工作的我应该怎样改进工作,才能实现自己刚才在换位思考时的希望呢?我想,应当在平时的立案工作中做到“五多五少”。

一是多一份尊重少一点傲慢。要逐步提升自我修养,培养职业素养,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尊重当事人,理解当事人,关心当事人。要尊重来法院的每一位群众,不管是诉讼的,咨询的,或是信访的,对所有群众一视同仁。在工作中要坚决摈弃偏见与歧视,杜绝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傲慢无理。

二是多一份热情少一点冷漠。有句谚语叫做“良言一句三冬暖”。作为法官,对当事人应该倾注自己的热情,多几句主动热情问候,多几份关切帮助,多一些耐心答疑解惑,多一分真心排忧解难。让群众走进法院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法官庄严中不乏温暖,肃穆中透着温情,严谨中体现着人文关怀。力戒对群众态度冷漠,语言生硬,敷衍推诿,简单粗暴。

三是多一份便利少一点障碍。新中国人民法院的首任院长董必武曾经说过,“尽可能采取最便利人民的方法解决人民所要求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人民觉得怎么便利,我们就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因此,自己在立案时要为群众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一次能办理的事绝不让群众跑两次;通过发放诉讼指南,告知诉讼风险、费用等,让群众明白怎样打官司,提供诉讼引导;通过公示办案流程,让群众了解知晓诉讼环节、程序;在立案窗口为群众提供饮水、座椅、老花镜等便民物品。总之要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快捷服务,从细节上体现司法为民服务群众工作理念。

四是多一份疏导少一点训斥。诉讼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对抗,很多当事人立案时都带着纠结、愤懑、怨悔等复杂的思想情绪。我应当能了解其心理状态,体察其酸甜苦辣,体恤其意愿诉求,体谅其所思所述。在工作中要注意用心倾听,积极疏导。在诠释法律时要通俗易懂,帮助引导群众消除隔阂,减少误解。坚决杜绝横眉冷对,动辄训斥,指责批评,粗暴蛮横。

五是多一份认真少一点粗心。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世界上最怕的是‘认真’二字”。法官工作使命神圣,责任重大,认真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自己必须杜绝粗心大意、无故拖延、贻误工作的行为,认真、及时地完成本职工作。认真对待群众每一项诉求,认真接待好每一个当事人,认真写好每一份法律文书。绝不允许有丝毫的懈怠马虎、粗心大意。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权不在大小,位不在高低,胸中有黎民,百姓能感知。人民法官接触最多的是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解决最多的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间纠纷,我们虽无能耐让人民群众“有栋宇之安,无饥寒之患”,但可以换位思考体谅感受普通当事人所遭遇的人间冷暖和酸甜苦辣,通过自己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让公正司法的阳光照耀和温暖每一个当事人的心田。

责任编辑:ZN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