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遇端午节

  发布时间:2012-06-21 09:44:12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风土记》中说:仲夏端午,端,初也。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唐代文秀在《端午》一诗中这样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屈原的同情,而且表达了对昏君奸臣的憎恨和鞭挞。北宋张耒诗云: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寥寥数言,诗人内心的那种悲苦凄情便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无论是戴复古的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还是高启的香茭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君忠竟不知,抑或是苏东坡的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眷眷不忍决”……都表达了对屈原的无比怀念。

五月端阳节,家家粽子香。端午节吃粽子,是民间最为普遍的习俗。梁朝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而宋朝文学家苏轼在端午诗中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古人还在满江红·端阳前作中写道,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古人这些诗词都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崇敬和爱戴。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在端午佳节里,我们心中又多了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怜民的屈原的热爱。

责任编辑:ZN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