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腹地,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内乡县衙”闻名遐迩,享有“龙头在北京(故宫),龙尾在内乡(县衙)”之美称。”离内乡县衙不远,坐落着现代“县衙”——内乡县人民法院。近年来,该院励精图治,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基层法院”称号,使内乡县法院成为中西部地区基层法院的“龙头”。
一、多方联动,共建“两庭”
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许多基层法院的财政拨款仅能维持工资发放和基本的办案需要,有的贫困县甚至连法官的工资都不能足额发放,更不用说加强“两庭”建设了,多数法庭、审判庭不能达标,影响了审判职能的发挥。拿内乡县来说,该县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农业县,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人口63万中十分之九是农民。大部分的诉讼案发生在农村,需要在人民法庭解决,而人民法庭条件艰苦,用房紧张,设备落后,形成极大反差。
为解决“两庭”建设落后的问题,内乡法院党组结合辖区面积、人口分布、诉讼需求等因素,积极稳妥地做好院机关审判庭和人民法庭的调整、巩固工作。近三年来,该院党组紧紧抓住上级重视“两庭”建设的东风,成立领导小组,定出了近目标和远规划,坚持“四个不动摇”,即审判工作繁重时,抓“两庭”建设方向不动摇;遇到困难时,抓标准化法庭建设决心不动摇;人事变动时,抓创建上台阶信心不动摇;取得成绩时,继续努力的恒心不动摇,“两庭”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一是千方百计,多方筹措资金。“两庭”建设单靠法院跳“独脚舞”不行,需要协调各方面工作。该院采取“上级拨付一点,地方配套资金支持一点,自己筹措一点”的方法,努力解决“两庭”建设的资金“缺口”问题。为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该院党组在多次向县委、政府专题汇报“两庭”建设的基础上,诚请“四大家”领导视察法院工作、旁听法庭案件审理、体验执行案件的艰辛,让他们感悟法官的艰辛和法庭建设的重要。通过自我展示,“四大家”领导为“两庭”建设呼吁的多了,物力、财力支持力度上加大了。县委书记王万鹏、县长李建涛多次在会议上强调:不重视“两庭”建设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不支持“两庭”建设工作的干部不称职。县委、政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解决“两庭”建设困难,各乡(镇)政府也纷纷落实到行动上,给钱、给物、无偿提供土地。如灌涨法庭迁址新建时,镇党委政府拨付建设资金2万元,将三间临街房屋作为投入划归法庭。2007年原址法庭整体拍卖时,属于当地政府的部分法庭产权、土地使用权,县财政、镇政府均没要一分钱,拍卖款全部划归法院,作为新建法庭的配套资金。据不完全统计,县各职能部门对“两庭”建设所需的规划费、测绘费、绿化设计费等均无偿提供服务,仅此一项,一个法庭就节约两万余元。
二是精心比对,选好法庭新址。在争取资金的同时,该院党组遵循“位置醒目、人口集中、便民诉讼”12个字原则,高度重视新建法庭选址征地工作。目前已建成的3个标准化法庭,均座落在出行便利的国道、省道旁边。以马山法庭为例,先后选择了四个庭址,院长魏建国、常务副院长何国盈十余次到现场调查,征询群众和干警意见,解决选址中遇到的问题,最终确定在环境优雅的滨河路中段做为庭址。三年来,该院党组共协调党委、政府报批建设用地37.12亩,特别是湍东中心法庭占地达14.9亩,为后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是按照规定,严格建设标准。在“两庭”建设中,该院狠抓“三严格”,即严格按要求公开招标;严格按图纸组织施工;严格按建筑质量标准施工。在乍岖法庭施工当中,该院发现屋顶浇铸由于缺水养护不到位,造成烧灰,屋顶不坚固。该院顶住压力,立即让施工队全部返工,重做屋顶,有力的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经不懈努力,该院机关审判庭改造完工并于2004年底投入使用,使用层面由原来的一层变为两层,上层为大审判庭,使用面积为546m2;下层为5个小型审判庭,净增使用面积为334m2。审判大庭声控室内安装有多媒体操作台、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电脑、空调等一系列设备,活动大屏幕及高清晰投影仪供展示证据使用;天花板上11排82盏莹光灯相互映辉,可供夜晚开庭使用;审判庭内9排198个皮椅整齐排放,供旁听群众使用。7个人民法庭中,已有3个按照最高法院要求建成标准化法庭并投入使用。湍东中心法庭正在筹备建设中,马山、师岗人民法庭已选好了新址,即将投入施工。届时,7个人民法庭占地总面积由原来的9.7亩扩大到39.2亩,使用面积也由原来的1900m2扩大到4074 m2,使用面积净增一倍多。
二、科技兴院,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网络发展之快、规模之大超出了世人预料,而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人民法院建立高效、协调、规范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司法效率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司法工作顺利开展的客观要求和必备条件。做为中西部地区,不能因为经济落后而将网络拒之院外。内乡县法院党组按照最高法院《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院信息化工作的决定》要求,把装备建设的重点从常规装备转向技术装备和网络信息化装备,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在审判工作和法院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努力实现办公自动化。
一是推进网络化建设。该院投资70多万元建成机关局域网,配备服务器1台,交换机4台,50多台电脑和相关应用软件,涵盖信息点72个,可在进行案件管理的同时,便于全院干警能及时查阅法律法规。
二是建立内乡县人民法院网站。该院党组超前布署,自主独立地建立自己的网站,将本院审判信息、最新动态、工作安排、调研宣传、“两庭”建设、诉讼文书等方面的内容上传到院局域网络,并每天进行更新,使所有联上局域网的电脑都能访问,供全院干警随时查阅,掌握最新工作动态及案件的流程管理信息。
三是全力做好三级专网准备工作。投入资金14万元,购置了三级专网设备,并于2007年5月建成IP语音电话网。同步安装了视频会议设备,并按照《基层法院视频会议室建设规范》的要求,投入15万元,重新设计装修了视频会议室,更新了桌椅及照明设备,安装了两台柜式空调。目前,视频会议室焕然一新,可同时容纳80人参加会议,已与上级法院联网成功对接。
三、更新装备,严格管理
中西部地区法院办公办案经费非常紧张,成为司法行政部门开展工作的掣肘环节。近年来,内乡县法院司法行政部门紧紧围绕“服务审判、保障审判”开展工作,着力提高审判工作效率。
一是集中资金办大事。该院司法行政科先后制定了《经费管理办法》、《国家资产管理办法》、《关于公务接待工作的管理规定》、《岗位目标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依制度管人,依制度理财,依制度管物。加强预算管理,合理安排资金,年底进行核算,严格按年初编制的财务计划从严开支,增强财务开支决策的科学性和适用度,努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当年财务预算内,除按人员预算个人部分费用,积极争取公用费用,一些大要案则以专项报告申请拨款,力求争取财政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打造节约型法院,实行“支出申请单”和“经费限额管理卡”,所有支出都按照申请、审核、批准程序办理,以庭、室为单位,一庭一卡,将各部门每月的支出分别登记在卡,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开支。
二是更新审判设施。2005年以来,该院筹措资金100余万元,在改建院机关审判大庭的基础上,更新了法台、法椅、旁听坐椅、并配备了多媒体操作台、实物展示台、声控仪、高清晰投影仪、监控器、电脑等一流设备和供展示证据用的活动显示大屏幕;为各人民法庭配置了开展审判工作专用的法桌法椅、庭审电脑记录、证据展示、音像资料收录、便民服务等基本设备,使庭审装备不适应审判工作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
三是优化办案车辆。2005年以来,该院相继购置了刑场指挥车和执行、办案业务用车23辆,使平均每辆百公里耗油量由原来的13.7公升下降到9 .7公升,维修费由年均每辆6500余元下降到3700余元。仅此两项,每年就节约修理费、油耗达20余万元。
司法行政工作的加强,有力地促进了该院审判工作的开展,年均结案率由过去的95%提高到98.5%,调解率由过去的74%提高到80.6%,执结率由过去的69%提高到78%,为辖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