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代府衙楹联 品当今法官之道

  发布时间:2012-07-17 15:25:54


法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日日处于各种矛盾纷争之中,容易身心俱疲。因此,我们需要文化来滋润心田、修身养性。南阳府衙就是这样一个极佳的去处。

南阳知府衙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阳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和标志,始建于元代,又经明、清不断重建、修葺,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知府衙门。那里是繁华都市中的一片清静之地,走在青石板路上,置身于开阔的府衙建筑之间,流连于一幅幅府衙楹联面前,品读着前人留下的深厚、深刻而又简洁明了的语句,让人回味无穷,在叹服于国学的博大精深之时也让自己悟到了许多法官的真谛。

府衙楹联是府衙文化的浓缩和精华,这其中也蕴含着许多古今相同的哲理。

 “春雨无私,进衙先拜清风二字;清筠有节,出府再留正气一身。”——法官之廉

此联警励出入的官员为官者要清廉,更要品正,为人要正直不阿。作为法官,时时置身于各种诱惑之中,公廉应是自己的行为准则之首。古人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但要做到“公廉”二字的确不易。古人曾说:“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法官虽不是行政意义上的“官”,但在老百姓看来就是决断他们命运的“官”,因此,公廉必须是法官之本。法官职业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应当简约、淡泊而严肃。法官要保持公正审判,就要做到不为金钱所动,不为人情所惑,不为权势所迫。如果不能知足,而去追求奢华与时髦,追求名利和权势,将会导致物欲的膨胀。物欲的膨胀会使人失去理性,而法官失去理性很难保证天平不倾斜。

“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易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法官之能

上联说,为官清廉,不要百姓半文钱虽非易事,但也要努力去做。下联说,知府拿了朝廷的俸禄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清年初年对各级官员高标准严要求,但部分官员不求有功,只求无过,造成无所事事的不良氛围。清代笔记小说上曾记载一位平庸知府的故事:某知府梦游地狱受到阎王爷的审判,阎王爷要把他下到十八层地狱。知府高喊冤枉,说:“我是一个清官,不拿百姓一针一线”。阎王说:“清官就算好官吗?如果这样的话,搞个木头桩子坐到大堂上岂不更好?木头还不吃不喝呢!朝廷设官为治,是让你去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不是让你去当木偶的。”此联还有一层深意就是告诫为官者不能只追求“清廉”的名声,更重要的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建功业。当前法官中也有人认为,干活越多出错的几率也大,不如少干活,避免出错。但当法官不能尸位素餐,要问问坐在这个位子上是不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能因为怕信访就不想办案件,怕当事人找麻烦就能拖就拖。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事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事,做这官不清不勤不慎易作孽难欺天。”——法官之警

上联警示劝诫百姓,不要寻仇不要负气,更不要听人教唆来这里打官司,进到衙门里费心费事费钱就算最终打赢了官司也会使自己身心疲累。下联告诫为官者,处理政务审断案件不仅要考虑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还要斟酌情理考虑具体情况,做官者如果不清不勤不慎很容易造孽,造孽之人可欺人但难欺天,终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目睹一些离婚案件,曾经恩爱的夫妻为争财产反目成仇,甚至引起双方家族的争斗,有的邻里纠纷,邻居之间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互不相让,伤了和气。古代司法官对亲情的珍视,对百姓疾苦的体恤和他们在审案时、息诉时表现出来的司法智慧,对今之法官处理案件仍有借鉴意义。在基层法院,多是一些简单民事纠纷,作为法官不能死搬教条,化解纠纷、定纷止争才是目的。在判案时,既要考虑法律规定,又要综合考虑时事人情,弄清当事人之间矛盾的根源所在,处理案件才能公平、公正,也易于调解结案;如果图省事机械司法,就有可能偏离事实真相,处理效果也会差。

“读史使人明智”,读南阳府衙楹联,品法官之道。让我们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来灌溉自己的心田,丰富自己,让自己身为一名法官,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司法技巧使当事人心服口服,来推动法治建设和社会和谐。这是文化的传承,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启迪。

责任编辑:ZS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