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与国庆难得一起过,半个月前就盼着这个小长假的到来,能回趟老家看看父母,谁料,一个案件出现在这个假期前。
9月28日上午,两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男女前后走进我的办公室,女同志先开口:“我就是前些天给你打电话的王晓梅,今天我们过来是想离婚的。”
这个自称王晓梅一提电话,我想起来了,半个月前她就和我联系了几次,说是等国庆节回老家和丈夫离婚。我停下手里的活,让他俩坐下说。说实话,最好办的是离婚案件,最难办的也是离婚案件,因为任何一个家庭的变化都牵涉到好几个家庭好些人,这是办这类案件最应该考虑的。
想离婚就有一定的缘故,但我没有让当事人直接说原因,而是先和他们随便聊聊,希望从中了解些蛛丝马迹。
相比较,我和王晓梅熟悉些,我先和她聊起:
“你这几年一直都在外面工作?”
“是啊,家里条件不是太好,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看病花钱。”
“那你呢?”我问她的丈夫。
“我在家伺候老人,还有一个小孩在上学,家里有地。”从语言来看,王晓梅的丈夫也是一个不善表达的老实人。
“你们也不容易,不过都年青,日子肯定一天好一天。”两人谁也没说话。
我接着问王晓梅:“你一年回来几次啊?家里的担子可不轻。”
“过年时回来,平时不回家,路费太贵了。”从这里看她也是一个爱家的女人,那为啥两人不能一起生活呢?我有些纳闷。
“路费再贵,也得回家看看,一个家不能没有女的缝缝补补啊,再说孩子也想妈啊。”没想到,我这一句话让这个谜底慢慢揭开。
“还说啥缝缝补补的,这个家都不要我了。”我听了一头雾水,不知其因。
“谁说这个家不要你了,是你自己要和我离婚的,我可没说过要和你离婚。”王晓梅的丈夫急着反驳。
“大家都说这个家不要我了,这个家缝的补的洗的刷的不都是你相好的干了吗?我再不离婚就碍你们事了!”
“你瞎说啥呢!谁有相好的了,都是邻居相互帮忙就不中了?”王晓梅的丈夫急的脸红脖子粗。
……
他俩在我办公室一言我一语的辩了几句后都不说了,两人多少感觉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从他们的对话来分析,两人的感情是不错的,齐心协力的为这个家,并且都很孝敬老人,现在的问题出在妻子觉得丈夫有了“相好”的。
为此,9月29日上午,我和同事跟着王晓梅夫妻俩来到他们的村里了解情况,经走问几个邻居,才了解到:王晓梅长年打工在外,她的丈夫干不了家里的针线活,就让一个邻居帮忙,他为了感谢忙时帮邻居干些活,就这样村里有些言语,但王晓梅的丈夫和邻居都是本分的人,两人没把传言放心上,王晓梅却有些疑心。了解到这种情况,我立即把他们夫妻两人叫到办公室,让他们好好聊聊,毕竟他们长年两地生活,缺乏沟通。不出所料,不到一个小时,王晓梅不好意思对我说:
“我们回家了,我长年不回家,回来了得给老人孩子做点好吃的。”她委婉的表达她的意思。
我点点头,两人离开我的办公室。
这个案件在中秋前顺利办好,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事,毕竟中秋时节月圆人团圆,我也希望所有的家庭能花好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