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石论道悟性

  发布时间:2012-10-11 09:26:24


     一块看似平常而又普通的石头,在文人和玩家眼里,根据它的纹里、造型、姿色再配上一个底座,起上一个名字,就给这块石头注入了不同的涵义和内容,当把它陈列在书房、卧室或摆放到柜台上展出引得人们啧啧称道的时候,这便称之为“奇石”。

把玩、观赏奇石,在我国历史悠久,它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明清各朝。自古以来,无论是达官贵人或平民百姓都有收藏奇石的雅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奇石热在西方发达国家、日本和港、澳、台地区迅速兴起。近年来,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奇石”不需琢磨,全凭它的天然性和最为独特的造型特点从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收藏奇石讲究的是“皱、瘦、漏、透”,造型奇特,色调丰富,石质完整,珍奇稀少,意境深邃,起到研究、观赏交流之作用。一块精美的奇石往往可与珠宝相比美,人们常说黄金有价石无价就是这个道理。当今,人们又给奇石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涵义。诸如家无石不富,一块奇石摆放在家中可起到镇宅、辟邪、保佑平安的作用,又能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财富。同时,还能升值,全国各地拍出天价的疯狂石头,从而使玩石、藏石及其石商们头脑更加膨胀,心血更加来潮,而他们闻到的仅仅是铜臭而已,根本不知石头的另一文化所包容的内涵和境界。

我们人类的祖先从旧石器时代就知道利用天然石块为工具,当武器,各种石头自古至今最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茺时代逐步走向现代文明,直至久远的未来。古今一切利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就构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文化现象不分古今中外,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而我们泱泱大国又是东方赏石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据《阚子》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繁荣的进步,早期园林的出现,赏石文化首先在造园实践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秦,汉时代古籍、论文所描述的情景得知秦始皇建“阿房宫”和其他一些行宫,以及汉代“上林苑”中,点缀的景石颇多。即使在战乱不止的东汉(公元一至二世纪)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三至六世纪),一些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和宫观寺院都很注重置石造景,寄性物外。

当今,奇石爱好者“悠如一夜春风来”,广西柳州在历史上起步较早,如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在“山多人少”的柳州任刺史期间,整日“与木石为徒”,就曾发观柳州近郊龙壁山有秀石可砚,并将其馈赠远在千里之外的好友刘禹锡。柳州奇石爱好者在八十年代走向全国,并先后到香港,新加坡、日本、泰国等地举办奇石展览。随着奇石爱好者观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讲究“皱、瘦、漏、透”的同时,对天然奇石又更进一步要求达到“形、色、质、纹、座、名”六者互相协调,缺一不可,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算得上一个石玩作品,赏石,不仅是对石之色、形、质的表面特征的品评,更重要的是领略地质建造之恢宏气势,无穷变化,玄奥无比的创造力,以及永无止息地发展的精神。石为地,地球的一切变化所有伟大的品质和精神,尽涵石中。

地球上奇石收之不尽,而国外已有人开始收集天外石——“陨石”,它是地球以外的宇宙中流星脱离轨道或破碎之碎块散落到地球上的石体,它是人类直接认识太阳系演化的珍贵礼品。尼克松首次访华,将月岩石标本以国宾礼物相赠,这带着科学光辉之月中石,便成了中美人民友好的桥梁。

据今300万年前的喜山运动,为地球建了石之第一丰碑——喜马拉雅山脉,而且带来了生物发展最大喜讯——智慧出现。这便是道生石、石生万物的玄机所在。石为体的地球是生物与人类美好的家园,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觉醒起来,拯救地球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石为生命之源,石为人类之母,这是天地之律。因此,人又对石之崇拜,为石之痴情,称石为无言的诗、无形的画,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在默默中缔造生命的昨天,哺育今天的生命,而且为明天的生命发展进化在努力地创造着。觅石,藏石、赏石在乎于陶冶情操,励志修身养性,在乎于感知生命,顿悟人生,完善人格,学习和研究石之理施于行,则人格伟大完善,石头有灵、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石头有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独树一格,绝不是靠人特意加工,而是独具慧眼的人们对大自然杰作和鬼斧神工的造化思赐的发现与领悟,正如唐人白行简《望夫石赋》所云:“最坚者石、最灵者人、何精神之所感、忽变化而如神”。玩石者以石论道、以石悟德、以石悟性。石道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至高境界,石道是一种感悟和意境,人随石引,心沿道行,人石感应,心石交融,明心而见石。这便是石之道、石之德、石之性也。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效应。而奇石就在一个“奇”上,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完全一样的石头,所以石生道,道则万变。人活在世上崇石,拜石,而人死后又将石作为装饰品一同随葬。哲人以石言理,孔子曰:“志诚、通乎金石”,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管子称支持国家最最基础的人群为“石民”,苏秦称感情浓厚的友谊为“石交”。《周易》以“介于石”、“以正中”这一说法对后代影响最大。唐代诗人白居易以石比坚贞忠烈,以石为伴,以石自化,这些都可从白居易的诗中得到印证。苏轼、米芾雅居,从中推演出君子、大人、中正、耿价、挺拔,种种道德内含。石的深层之道,在乎人的天然气质及博寓于情,醒透于理、深参于禅,精疑于性,广契于学,恒孕于养,对石之真、善、美的追求,正如古人所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乐石”。

老子曰:“天人合一”、孔子曰:“和为贵”。先哲之理,圣人之言。人与石结缘,石为天,石为地,石为生命之源,石乃神,石缔造了大自然神奇智慧的再现。石乃道,道者,自然界之规律也。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探索与追求,无不于石有缘。天文学为石造像,地理学为石梳妆,生物学给石以灵性,社会科学报石以博大的情,哲学为石揭秘,美学为石泼彩,大音稀言,音乐与天籁共鸣。道生石、石生万物。当今的赏石,玩石、藏石之风忧如雨后春笋,在中华大地风起云涌,掀起阵阵波滔。奇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铸就了仁爱、和谐、博大的民族情怀,塑造了中国人民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赏石之风已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上便是本人在品石、赏石过程中的“顿悟妙得”便有了“品石论道悟性”一文。

责任编辑:赵 娜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