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心怀悲悯

——读丰子恺《忆儿时》有感

  发布时间:2012-10-19 18:17:39


回忆儿时,能回忆到什么?故乡、小伙伴、野果、泥瓦窝儿……这是我的回答。如果再提炼一下,那就是自由、快乐。但,大师丰子恺从儿时提炼到的,是忏悔。养蚕抽丝,赏月吃蟹,钓鱼下饭,这就是丰子恺的童年往事,多么惬意的儿时!然而人到中年的丰子恺,却在心中为儿时这些往事不安,为此默默忏悔。

丰子恺五六岁时,祖母每年春天养蚕。当屋中架起经纬似的跳板,蚕儿落满地铺时,他最爱在跳板上走路,但总是经常失足跌下去,压死一堆可怜的蚕宝宝。蚕丝做好后,家人便收拾用具,恢复正常生活。这时小丰子恺只是为不能再吃枇杷和软糕而遗憾。然而时过境迁,祖母仙逝,丰家就再未养蚕抽丝了。中年的丰子恺追忆着儿时的甜美,但同时,他也在为自己儿时失足压死的和因家人抽丝而死的蚕宝宝而痛惜,为儿时对小小生灵的杀虐而忏悔。

吃蟹和钓鱼也是如此。幼时随家人赏月吃蟹的经历令丰子恺一生难忘,钓鱼下晚饭更是丰子恺儿时的最爱。但是,在中年丰子恺的眼中,这些行为却是对生灵的杀戮,自己是在杀生取乐。当他回忆儿时,自然忏悔多于神往,哀叹甚于欢笑。

世人都赞丰子恺的散文清新隽永,有一种如听好友促膝谈心的亲切的愉悦。读罢此文,我想,这是因为丰子恺有颗细腻、赤诚、悲悯之心。为几只蟹、几条鱼,一些蚕,他是如此虔诚地忏悔。在他眼中,生灵平等,即使一只蚂蚁,也不该被随意杀虐!

回头看看今天社会上的一些人,不禁要叹息了,他们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吃,真称得上“无畏”了:活熊取胆,活猴取脑,生吃活章鱼……他们身体里有的只是一颗坚硬的心,冷冰冰地,反射着麻木而刺眼的光。他们不怕听小动物的哀鸣,更不怕受良心的谴责。他们不会悲悯任何生灵,不会为残忍的做法和吃法而愧疚,更别说忏悔!

相比之下,丰子恺就像菩萨,那一幅大慈大悲的心肠,令我敬服,也应令世人敬慕。但愿上述那些人能因此而觉醒,为以前的“勇敢”忏悔吧。让我们所有人从此心怀悲悯,让无辜的生灵们安然,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吧!

责任编辑:张森    


 

 

关闭窗口